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Trine」玩後感



















 「Trine」為奇幻動作冒險風格遊戲,
玩家在遊戲中可體驗魔法師、騎士、俠盜3種職業,
共同作戰打​​擊亡靈族。
每個職業都有不同重點技能,
玩家在遊戲中可以展現靈活的動作,
解決難題,以便克服關卡來拯救王國。

遊戲中的玩家可以創造並使用物理性質的物件,
用來解決謎題或攻擊敵人。






魔法師可以遠距離移動物品與召喚物件來解決謎題。

俠盜擁有敏捷的鉤索移動與高速狙擊。

騎士總是讓所到之處帶來巨大傷害、物理性摧毀、以及抵禦敵人攻擊。




其實第一次玩的時候就已經快把遊戲破完了
老實說真的蠻好玩的
很喜歡他的音樂與畫面
玩起來很舒服
沒有壓力
跟現在大多數的遊戲都在血腥的打打殺殺不同
雖然都是釋放壓力
但是這種類型的遊戲是令人放鬆的紓壓






我分析了一下這款遊戲
關於他的吸引力:

療癒的背景音樂。

史詩般的繪圖。

令人沈迷的光影運用。

簡單的動作,自由的過關創意。

法師、俠盜、騎士,歷來闖關遊戲最受歡迎的角色要素。

近年來,市面上ACT均朝向3D+血腥為主流,
而本款具有治癒性繪圖、音樂與解謎要素,實屬難得之作。






當然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就實用性來說,
魔法師的創造物品能力實在太過強大,
甚至可以說是幾乎都是魔法師在解。
就解謎上,火箭就只有點火把還很少用,
直接和一般弓箭融合就好。騎士的劍與錘,差異更小。

人物動作太死板。

怪物種類太少。

解謎要素不夠活用主角特性。




現在也有第二代出來了,找時間去玩玩囉!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Mariah Carey/"Last Christmas" (Mashup By Amber + Yoanna)


最近進入了MIMICKER STUDIO工作
是一間影音工作室
我負責的部份是拍攝、後製等
第一支公開的MV是這首聖誕歌
由小葛老師將兩支聖誕歌曲MASH UP
分別是 Mariah Carey 的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和Wham! 的 Last Christmas
曲風改編得非常有不同的味道

就MV的佈景來說可是下了一番功夫
先講燈光 其實一開始沒有這麼白這麼亮
現在蠻後悔的 當初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
就讓其他人一句話決定畫面這麼閃亮了(你或許也會覺得很刺眼...我不怪你)
這間工作室能拍的景其實真的不多
這裡原本是幾扇落地窗
我就想到可以拿幾塊西音板來當黑色的佈景
加上聖誕燈就會有聖誕節的味道了
歌手清一色的打扮成白色派對也非常對聖誕節的氣氛

就拿出道作來說 個人覺得還蠻滿意了
當然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部份
反正我就繼續拍吧!繼續想下一支該如何拍好來!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Sherlock」新世紀福爾摩斯



《新世紀福爾摩斯》(英語:Sherlock)是一部英國電視連續劇,

是亞瑟·柯南·道爾爵士的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偵探小說的現代化改編。



本劇由史蒂芬·莫法特和馬克·加蒂斯共同製作,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演夏洛克·福爾摩斯,

馬丁·費里曼飾演約翰·華生。














劇中幾個有趣的畫面:






千呼萬換終於等到了Sherlcok第三季

昨天剛看完第三季第一集

覺得這次的口味實在太淡了

一直重複夏洛克如何復活的手法

如果只讓手法出現一次,甚至給觀眾跟華生一樣的無知感受的話

那便會更讓夏洛克的魅力加分

這集雖然讓夏洛克久違的出場驚喜不斷

但由於主軸一直纏繞著復活一事

實在是太浪費唇舌與篇幅了






一直以來很喜歡推理劇

先不論走到哪就有人死的柯南系列了

那真是枯燥乏味 一開始或許有新意

也許是胃口被養壞了 但有時殺人手法真是離譜到蠻誇張的

綜觀來看真的好的推理劇其實沒有幾部

要能流暢的呈現推理手法、作案的佈景也要夠弔詭以便帶著觀眾進入犯罪的世界

進入這個黑暗空間

由偵探事觸尋找線索

劇中的每一幕都是有意義的

常常一個細微的線索就藏在短短幾秒的過場畫面

新世紀福爾摩斯改編自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

每一集的標題都取自於原作的某一篇章

Benedict Cumberbatch把福爾摩斯飾演的很有風格

個人是滿喜歡的 尤其是他推理時驕傲的神情

常令人跟不上的快嘴

蒐集情報時也是眼明手快

他確實很紮實地表現出他的聰明才智

甚至想要超過兇手、警察 更應該說是所有人

讓Martin Freeman飾演華生也非常的對味

令人不禁想讚嘆導演選角的巧妙與恰到好處

他們兩個的互動也常常逗得令人發笑

真的很有趣

有時感覺看這部電視劇是為了看他們兩個的互動吧

這麼說起來其實第三季第一集也就沒有上面講得這麼糟了

在這集裡他們兩個久違的互動

著實令觀眾大呼過癮

「Sol Lewitt」觀念藝術



索爾·勒維特(1928年9月9日-2007年4月8日),
美國藝術家,藝術研究包括概念藝術和極簡主義。
60年代末,研究包括素描,版畫等的多種媒介的繪畫。
他自1965年在博物館和畫廊世界各地舉辦數百個展。
他多產立體圖型,從牆畫(超過1200件,包含已經被人工毀壞的)到金字塔的幾何形式的結構。這些作品的範圍包含了不同規模大小的裝置和巨大的​​戶外作品。
他的開放式「模塊化」結構的頻繁使用來源於立方的形式,影響了他首次成為藝術家的想法。




(1)Sol Lewitt的作品提出來的觀念有哪些?(他的意念在哪?為什麼要使用那些色塊或線條?)




































他舉出觀念藝術與科技藝術之間的複雜與矛盾:「在觀念藝術中最重要的是有關作品本身觀念的想法…觀念變成一種製造藝術的機器…當代藝術面臨的最大的災難就是要不斷面對新的材料…其危機在,過於強調材料的物理性質以致於取代了作品的想法。」

「許多成功的觀念都是最直接簡單的,因為那看起來就像是必然如此。」(Most ideas that are successful are ludicrously simple. Successful ideas generally have the appearance of simplicity because they seem inevitable.)

勒維特是美國60年代的概念與極簡主義藝術先驅,他主張創作應排除所有複雜元素,回到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此他在創作上僅使用簡單的線條、幾何圖形與色彩,在平面的畫布與牆面上組合出多變的造形與奇幻的空間層次感,看著其畫作中既瘋狂又理性的線條,就像是進行一場視覺的測試,不斷重複的色塊與線條,像有魔力般能將觀者拉進其異境中,絢爛且迷幻,但有時卻又讓人感到眼花繚亂,只好趕緊閉上眼睛免受迷惑。





(2)介紹Sol Lewiit的作品。



《Wall Drawing #879》




1968年以來,Sol LeWitt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牆畫。從最初單調的垂線、直線構成畫面,到出現連綿不絕、設計精妙、形狀規整的圓、三角形等幾何元素。

總體而言,黑、白二色是Lewitt牆畫概念的核心,即使是在那些色彩最為絢爛的作品中也一樣。黑色和白色真正構築了藝術家的作品:「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使用鉛筆,後期偏愛石墨。」根據所使用的材料和繪畫技藝的不同,黑白表現出強烈的對比,而各種灰度的微妙變化加強了光影的效果,會讓作品更富生機。

《Wall Drawing #879》,又名《LoopyDoopy》,象徵藝術家實踐的劇烈轉向。它有別於初期系統化和模式化的典型風格,是LeWitt作品中的一個異類。






(3)相較於極簡藝術,Sol Lewitt認為他的作品比較偏向觀念藝術的條件是什麼?



Sol Lewitt認為繪畫、創作是沒有內容的,繪畫即是繪畫,畫布即是畫布,它不需具有任何的意義,觀賞者感受到的是最直接的視覺反應。他曾說:「觀念是創造藝術作品的機器。」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經由構思後,再經由一連串的說明,由他人代勞而成的。

關於製造,可以自已動手作或委託完成,觀念藝術家勞倫斯 懷恩納(Laurence Weine)於1968年在美國新藝術雜誌上也明確的指出三種(觀念藝術)呈現的方法:一、 藝術家直接實現其作品。二、作品可由他人來實現。三、作品並不一定要實現。

Sol LeWitt很多的作品能被任何人製作,因為只被一堆的文字描述所記載。

當意識到這種個人化視野的獨特性後,他放手將製作的手法交給他人,Sol Lewitt想像的是,做為與牆面的一種嶄新的 「對話 」,每個不同的詮釋者對此的體驗都是不一樣的:「 製圖者開始感覺無聊,隨後,通過這種無意義的活動,開始發現了一種平靜或者痛苦。」在 Mass MoCA, 那些即將因為實現這些畫作而獲得這種體驗的人們(這種體驗因藝術家過世後,而具有了嶄新的重要性),是二十四名與勒維特工作的助手,是來自耶魯,威廉姆斯,馬薩諸塞自由藝術學院以及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校友們。勒維特革命性的創作所衍生出來的潛能和力量將直接被完成這些牆畫的人們以及來此觀看的人們所領略體驗到。

他認為創作的理念、想法才是最重要的,當一個藝術家使用觀念的藝術形式時,就意味著所有計劃和決定都已事先作出,而後續的執行到完成就成為了例行公事。雖然他的作品在視覺表現上比較接近於極簡主義,但使用現成物、某種發明、裝置等的觀念藝術才更接近他所想要的最直覺性地傳達風格。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謝旺霖 - 轉山

在前些日子聽了轉山的作者 謝旺霖的演講
一共一個半小時
聽著聽著的同時
不只是勾起大一閱讀轉山時的回憶
甚至更加深了畫面與震撼感





旺霖,雲門『流浪者計畫』第一屆出走的學員:
出走的旅程是從雲南的麗江騎單車到西藏的拉薩。
這是一趟與高山奮搏的旅程;
一個荒郊野外、人煙罕至的冒險,
然而這個出走的起心動念居然是因為失戀了,
想找一個名叫『忘記』的地方。
旺霖用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寫下這篇記述,
文字的牽引讓人似乎也跟著他一起經歷著旅途中的無助、困難、危險和感謝。

完全的第一人稱
完全的自我對話
完全的真實故事
完全的親自體驗

每次看到這種突破險境達到目的地的故事
都令我鼓起想要親自出發的念頭
而且是馬上想要
我不並覺得旅行一定要有什麼目的或是目的地
現在大多數的其實都是這樣吧?

其實並沒有所謂的目的地
在旅行的過程中
心靈不斷的在自我對話

「我在幹嘛」

「我,真的踏上了旅行」

「我幹嘛不回去」

「我慶幸自己有來過」

「我幹嘛在這裡受苦受凍」

「我終於見識到以往所沒見過的場景」

「在家裡好好待著不是很好嗎」

「其實不是被大自然感動,而是被自己阿」



當我順著文字走了這一趟滇藏之旅後

更想看看那片壯闊的雪山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Kyle Thompson」荒野中的超現實

一台Canon 60D,
一顆50mm 1.8的鏡頭(Canon窮人三寶中最便宜的鏡頭)
一個計時器以及三角架。
(台幣不超過三萬)

今年只有21歲且只學過一年攝影技巧的Kyle Thompson
一個人遊蕩在森林荒野和廢棄的空屋裡
以自拍的方式以及一些隨手可獲取的道具和器具(如麵粉、桌燈、煙霧彈、造霧機、頭巾等等......)
引領了我們進入他內心裡奇幻的超現實世界。



















當攝影師最大的痛處,我想,就是不管你拍的再好,
照片中總是看不到你的存在。(除非自拍)

當然,我們也換個方式說,攝影師再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就已經存在於照片之中了。
但這裡說的是攝影師本身有沒有入鏡。


Kyle Thompson最厲害的一點是,不靠高級的設備、工作人員,
畫面的一切都由自己創造,完全的個人創作,
雖然難度會比拍其他人還要難一些,但創意卻能完全的表達的出來,
透過腳架定拍,和一些隨手可得的道具,完全都自己來,
表情、肢體語言要為自己設計好,
最後創造出他內心的超現實畫面。

畫面中道具絕對比想像中還來的重要,
它可以代替文字述說畫面,與背景相互呼應,與主角互動,
沒有道具,畫面張力明顯就會弱了幾倍,至於是幾倍呢?今年,是五倍啊!!

但不是說一定要有道具才能創造意境,如果背景本身述說的力量夠強了,
那只要主角的表情、肢體語言到位了,也很容易就拍出好照片。







除了自拍,後來也幫模特兒攝影:



「Antonio Olmos - The Landscape of Murder」兇殺案現場

日常的街道,因為曾發生兇殺案,而打破了生活的平衡,
不只影響了街道上的氣氛,
還有路人的眼光、鄰居的惴惴不安、幾個家庭的破碎...,
而那氛圍不會只發生在當時和後來的幾天,
而是持續一直到現在...。

攝影師Antonio Olmos親身走訪了倫敦所有曾發生兇殺案的地點。
在2011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之間這兩年,他拍攝了共210個地點,
在當中選70多張後,將這些相片通通收集到他的新書
《謀殺的風景》(The Landscape of Murder)之中。

Antonio:「除非被殺的是名人又或者案情離奇,否則很多時大眾都不會留意謀殺案。」
這個攝影計畫的重點,是令大眾去關心每一個謀殺案。







20歲的Jonathan Barnes在這間屋內被槍轟頭,兩天後死亡。

當時他和25歲的同黨Daniel Tesfay打算行劫屋內一名男子,搶走他的一隻假勞力士錶。
但行劫時兩人發生爭執,Jonathan被Daniel槍殺。
Daniel最後被判謀殺,終生監禁,30年內不得減刑。







44歲的Michael Dye,在溫布萊球場遭人攻擊後死亡。

當晚球場正在舉行2012年歐冠杯,英格蘭對威爾斯的賽事。
兇手是41歲的Ian Mytton。
他對警方表示,當時他認為Michael不懷好意地盯著他。
屍檢結果表示Michael死於後腦遭受鈍傷。Ian最後被控誤殺。






2011年9月12日,Cricklewood的一個謀殺案現場。

24歲的死害叫Sashana Roberts,在家中內被42歲的前男友Ezekiel Foster,
當著她3歲和11個月的孩子,以11刀刺死她。
屍體在浴室中被人發現。Ezekiel 最後被判謀殺。






2011年4月10日,15歲的Negus McLean被7名騎單車的年輕男子在Edmonton追殺。

據目擊者回憶,兇手身穿連帽衫,頭戴面罩。
他們在威斯敏斯特擄他,並用鐵棍毆打他。最後用匕首刺中他的大腿和胸部。
被送往醫院後,Negus 很快便因傷勢過重死亡,7名涉案者中有4人被控謀殺罪。






2011年2月4日,死者有兩人。

一位是42歲的Kunaliny Alagaratnam,另一個是59歲的Santhirapathy Tharmalingam,兩人在位於16樓的租住公寓被燒死。兇手是50歲的Sandra Clarke,是死者的房東。在因拖欠房租問題發生爭吵後,憤怒的Sandra用打火機油點燃了自己的房子。
火災發生後,50名消防員趕往現場滅火。兩人死因是吸入煙霧導致窒息。
Sandra被控誤殺,被判入獄16年。







-----------------------------

「如果你將這些相片一起看,即使我沒有告訴你我在做什麼,你也應該猜得到。」
Antoni說,這系列相片的最終目標,是要將受害者「人性化」。
他希望觀眾知道,即使倫敦的謀殺率不高,但不少人仍然在這裡被奪去性命。

即使他們被殺的地點被迅速清理好,但這也不代表他們應該被迅速忘記。



「很多謀殺案都不會上新聞,即使會都只是很短時間……我拍攝的目標,
是為一些被遺忘的事件賦予回憶。」


-----------------------------




2011年2月6日,Loughton。

現場為棄屍現場,47歲死者是Anthony Whitefield。他被殺後再被分屍,雙肩在Roding湖中被發現,軀幹和大腿則在其他地點被發現,頭部下落不明。
54歲的兇手Douglas Binet,法官曾詢問他將死者頭部扔到什麼地方,他拒絕交代。








2011年12月26日,商業區牛津街的謀殺案現場。

死者名叫Seydou Diarrassouba,18歲。在一家鞋店附近遭兩名男子襲擊,胸部被刺兩刀,在Bond Street倒下死亡。屍檢結表,他死亡原因是心臟被刺傷。
兩名兇手被控謀殺罪,後自行抗辯成功,謀殺罪名不成立。







2012年10月25日,Fulham的一個謀殺案現場。

死者是65歲的Colin Hammond,在現場被人一刀刺死,一名27歲男子被控謀殺。







2012年8月3日,
New Addington的命案現場,死者是12歲的Tia Sharp,被發現在她祖母的家中死亡。

7天前她家人報案指她失蹤,警方最後家訪4次,才在閣樓發現她的屍體。她祖母的37歲伴侶Stuart Hazell被控謀殺。根據他在法庭上的供述,Stuart性侵犯Tia後將她殺死,
Stuart被判終身監禁,38年內不準減刑。







2012年4月14日,New Addington。

55歲死者是David Petch,相片拍攝4天前在家門外遇襲,頭部受重創,被送到醫院後死亡。調查後警方鎖定了2名嫌疑人。案件在書本出版時仍在調查中。








2012年11月19日,Woolwich的兇案現場,35歲死者是Marcus Innocent。

在家附近被人槍殺,死因是胃部中彈。
警方指當時他被在附近聚集的20個人圍攻,當中12個人被控謀殺,審訊在出版時仍未完結。







2011年2月13日,Borough的命案現場,死者是一對兄妹——

10歲的Rolls Say和8歲的妹妹Regina Say。


這對兄妹被親生父親殘忍殺害,兩人都被割喉,Rolls的頭部在死前曾受重傷。
兩人因反抗被父親刺多刀。這對兄妹的父親名叫Jean Francis Say,62歲,當場被捕。
他承認殺死自己的兩個孩子,最後被判終生監禁,30年內不得假釋。







-----------------------------


一名叫Jitka Nahodilová的女子於2011年1月1日在她的家中被男友所殺。Antonio對這感受特別深,除了因為事件發生在他家附近,死者的家和他住的看上去幾乎一模一樣。而當他走到事發地點附近問街坊時,幾乎無人知道事發經過,這激發起他的好奇心。

「似乎沒有人在關心,於是我就開始關心起來了。」

而家亦留意到傳媒報道有偏頗之處。新聞只是說死者是少數族裔暴力的受害者,再他深入發掘,才發現死者是死於家暴。和Jitka的死一樣,
很多謀殺案受害人都是死於家暴而非死於犯罪份子手上。

「我發現在倫敦,你被伴侶殺死的機會大過被黑幫。」

Antoni之後開始留意警察網站上的謀殺案資料,幾天後,一件新謀殺案發生。但他並無即時趕到現場,而是等了幾天。為什麼要等呢?他希望拍攝出案發現場有多快回復原狀。在他的一些相片中,觀眾很明顯看到該處有些東西發生了。

一張照片是不是兇殺案場景,其實捕捉的瞬間更為重要,
Antoni在等待的過程中感受現場,去沾染當時受害的氛圍,再按下快門。


在一些相片中,有一些例如是小血跡留下,另外一些則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事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