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非具象繪畫藝術家 — 曲德益



曲德義的特色,就是結合壁壘分明的抒情抽象與幾何抽象,「有人說繪畫已死,抽象畫看起來又大同小異,但我還是思考它有什麼可能性?」

曲德義是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也是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祖籍山東,一九五二年生於韓國井邑,一九七○年代初來台就讀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一開始從照相寫實繪畫著手,但「覺得不符合我的本性」,即南下彰化向李仲生請益。

李仲生跳脫學院教育窠臼、彰顯個人特質的因材施教方式,開啟了曲德義走向抽象繪畫的大門。他大學畢業後遠赴法國深造,取得法國國立高等設計學院美術設計、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造型美術碩士。

之所以著力於抽象繪畫,曲德義自承多少和自己的身分有關,「就像異鄉人一樣,在韓國,我被認為是中國人;在台灣,說我是韓國華僑;在法國,我又變成台灣人。」他說,「抽象繪畫是國際語言,沒有指涉的對象物,比較純粹,不會有身分認同的問題。」

一九八○年代末以來,曲德義便以理性嚴謹的幾何色塊,與表達情緒的強烈筆觸或自動性書寫線條並置,藉此產生畫面張力的對比撞擊,樹立他的獨特標記。

他嘗試開發「獨門武器」當繪畫工具,如兒童玩沙的小鏟子,煎鍋貼的金屬鏟,還把沉重的棍子綁在畫筆上等。「抽象畫呈現的是藝術家與工具、畫布之間的身體感,有時拙、有時流利,留下不同情緒狀態下的痕跡。」

曲德義認為,抽象畫仍會受到環境文化的影響而有不同的氣質,如在留法時期的作品較沉,回台灣後「到處花花綠綠的,畫面相對熱鬧豐富。」





印象花園












形形色色







錯合






定位











形色與色








形與色面





並置









變奏












曲德義特別重視作品的形式本身。如:畫布、畫布纖維、木材、顏料、色塊、筆觸等均深入的分析解構,特別重視繪畫材料的物質性,並使用透明劑、打磨、潑、刮、塗、抹、流等非筆觸方式,創作出某種非手跡的「自然」面貌。


欲求在形與色之間構築出抽象藝術的思維,正是接近中國美學裡的「道」的境界。在這種「自在自若」的創作精神中,追求那個真正贖獲自由的美好境界。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攝影師 / Stephen Shore


Stephen Shore (1947~



彩色攝影的先鋒者。


在他九歲生日的前一天,拍攝了他的第一張照片。

在十四歲那年,他已經賣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三張作品

並於二十四歲完成了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場個展

那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一次位還在世的攝影師辦展。

一九七零年代,Stephen Shore開始周遊美國

拍攝記錄這個國家的文化與景觀。

他出版了包括 American Surface 、 Uncommon Places 等眾多的攝影集。













在網路上幾乎沒有他的中文文獻,

只能透過書籍來窺知一二 (啊,這不就透露出我對英文苦手了嗎)

透過他的照片

能感受到他想要捕捉美國的各種面貌

他的照片鏡頭都是幾乎都是用長鏡頭來拍攝

所以畫面會比較會有集中的感覺

他拍風景照居多 室外室內都拍

我比較對這類主題不太感興趣

我覺得這類取景太常見了

雖然構圖很ok 但就是太ok了

我比較不會對他的風景照片有特別的印象

但他拍人為主題的我就蠻喜歡

有一種空靈的感覺



另外,他後來也有幫知名品牌拍時裝照











創作的身體性 / 聽覺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錯誤



這是一部短短60秒的安全駕駛廣告

令人印象深刻

使用第三人稱描述手法

講的是兩輛車都各有錯誤

一個轉彎太急、一個直線車速過快

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情

刻意放大那短短的剎那(連車捲起的小石子都浮在空中)

讓兩人下車 進行心靈的對話

互相反省、自責、後悔

但這些都沒有用了

所以各自回到自己的車上

接受最慘的結局

是兩個家庭的破碎

片尾用幾秒的撞擊帶過

而那短短的剎那才是本廣告最重要的片段

給觀眾一種親臨現場的錯覺

接近死亡的震撼感

無限接近自己的真實感

雖然我蠻討厭這影片的聳動標題

不過真的是目前為止看過印象最深刻的交通安全廣告

海馬迴・影像展「韋宗晟 - 囚」


2014 元智大學大三姚組期末影像展


預告片:


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有一個形成深層記憶的記憶體,叫做「海馬迴」。

那些證明我們活過的情節在海馬迴裡來回的覆誦,最後保存在長期記憶裡像是遺忘。但是那些遺忘的事物不是被刪除,只是被新的記憶屏蔽。

記憶如同刺青,刺過的痕跡永遠不會消除,那是活過的證明,只有在被覆蓋後才有新的姿態。

我們剖開我們的海馬迴,洗去一層層覆蓋過的刺青,挖出最原始的記憶,並重新描繪在如今的身軀上。


指導老師與參展人員
  
姚仲涵

許祐誠
韋宗晟
楊雲硯
邢伊岑
張季婷
鄒宜君
曾姿容
陳 甯
章曉夏
楊邵安
于乃婕
陳憶寧
林知瑩
施純謹



韋宗晟 - 「囚」



最可怕的

不是雙眼被蒙蔽了

最可怕的

不是身軀被囚禁了

最可怕的

不是永遠找不到妳



而是當我的信仰

居然被他人所掌控時。



我需要一隻

只望向真實的瞳孔。












Pentatonix

Pentatonix 是來自於德州阿靈頓 (Arlington, TX) 的美聲團體,
只有五位成員;剛開始其實只有三位,
分別是女生 Kirstie Maldonado 跟其他兩位男生 Mitch Grassi & Scott Hoying,
早期在當地的成名曲是 Lady Gaga 的 Telephone。
為了要參加 The Sing Off 比賽,
他們又找來了其他兩位 B-Boxer:
Avi Kaplan & Kevin Olusola (從 Youtube 上發現的奇才),
至此才成為現在的 Pentatonix。



這次想聊的作品是

「Radioactive - Lindsey Stirling and Pentatonix (Imagine Dragons Cover)」

改編的非常好聽

是Pentatonix與知名小提琴手Lindsey Stirling(Youtube上的作品數量挺多)

合作的作品

希望他們能多合作幾支啊

真是好聽。














他們往常的作品中

通常是定cut一鏡到底簡單的小mv

這支mv是他們近期作品中點閱率最高的

他不只表現了人聲樂團的優美

運用表情與肢體語言

來彌補沒有樂器表現的單調

甚至發揮到極致

鏡頭的運用更是厲害

遠中近景的特寫

正、側臉的選擇

有時是定cut 有時是move cut

讓剪接的韻律與畫面感非常豐富

後製的調色也與場景十分符合

充滿一種濃厚的戰爭色彩。






這是原曲mv





原曲更有故事性

但畫面的流暢與震撼感

卻是Pentatonix的cover更勝一籌

網路其實已經有非常多的cover mv

能把cover mv拍到如此精緻的真的少之又少。



真的蠻喜歡這支mv


「牛俊強-證明」如果我即將消失在這世界上,你要保留我生命中的什麼部分?

影片連結:http://vimeo.com/67104867




牛俊強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從事當代藝術創作,媒材多以影像為主。目前工作於台北,為實踐大學和元智大學兼任講師。

牛俊強近期作品多以生命經驗出發,並且與參與者共寫敘事歷程。在這樣創作過程中,他探討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牽連、不可見的交會、個人到群體的生命意識。他在其中抵抗了物質性的消解,和單一視覺性的創造。

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短片競賽、美國Pixilerations新媒體藝術展、紐約 cutlog NY Art Fair-Urban Illusions 、西班牙Aguilar影展、法國Tours亞洲電影節、法國ARTchSO錄像藝術節、北京夏日數位娛樂節、澳門VAFA藝術節、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台北金馬影展、台北美術獎、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台北電影節等國內外展覽。作品「即使她們從未相見」獲頒第35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








很喜歡牛俊強老師的作品

他具有獨特的觀點

作品常常是從日常生活中所沒有特別留意的點

或是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做出延伸







「證明」

表現的並不是讓觀者知道「如果我即將消失在這世界上,你要保留我生命中的什麼部分?」

這麼簡單而已

牛俊強顛覆了第一人稱的手法

這個問題明明是牛俊強所提出

攝影機卻是以被問者所拿著

而拍下的是牛俊強聽到的反應

這是我非常喜歡這次作品的第一個理由

也是這次真真展中特愛的作品。



他一共問了五個人


有他評圖的反應與表情、

他的出生對家族的意義、

他與弟弟的關係、

他的生命態度、

枕頭。




人遲早都要接受死亡這件事,

但只要還被人們所記住

這個人就不會消失

為什麼不會消失?

因為人們多少都會擁有關於這個人的「組成片段」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不一樣

尤其是生命中重要之人

這是我很喜歡這次作品的另外一個重要理由

我偶爾會想探討這些事情

自己在探討的過程中

心中會浮現幾個人的身影

除了想讓他們回答我的問題的同時

也想問問他們 心中的韋宗晟 對於他們 是怎麼樣的

這是一個直達心靈深處的交流

之所以用「部分」這個詞

就意味著存在於心靈深處的「部分」

不單單只是「物件」,更可能是「關係」、「情景」、「態度」等等

「Could have been worse」如果導盲的動物不是狗



導盲犬在近十幾年來開始流行,
這類的工作犬變得相當重要,
許多盲人都相當依賴牠們,
但不過在哪個國家哪個環境下,
多少會有人排斥導盲犬進入公共場所,
為了宣導大家要接納導盲犬,
挪威的盲人保護協會和廣告公司Try/Apt合作,拍了一部蠻有趣的廣告,
告訴大家如果今天為人導盲的動物不是狗,那會是多慘的一件事情。









如果今天導盲的動物變成鴨子,

突如其來呱的一聲,

可能會把開車的計程車司機嚇個半死。

不只如此,還可能會一路吵直到開到目的地。







如果今天導盲的動物變成綿羊,

雖然毛茸茸的很討人喜歡,

但一路掉在地上的小便便可就不這麼讓人喜歡了。






如果今天導盲的動物變成驢子,

當牠耍任性的時候,

五六個壯漢還不一定能推得動牠。







如果今天導盲的動物變成馴鹿,

嗯...

客人公車你家開的啊!!

其他人要怎麼坐啊!!!






是犛牛!!

吃飯的時候犛牛必須在旁邊待命

即使牠很大隻!



這支廣告利用了強烈對比來告訴大家
如果導盲的今天不是狗
而是以上這些動物的話
那其實是很抓狂的一件事吧

回頭來看
導盲犬的存在之所以為犬的理由就非常明顯了
體積不僅較小隻,也可以被訓練,
同時也是較被人類普遍喜愛的物種

所以就別在抱怨導盲犬很煩了
牠們不僅重要
也是很可愛的。